在日常经济活动中,企业间偶尔的借贷行为是常见的商业实践,但若企业以借贷为常业从事放贷业务,则可能面临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。以下从法律依据、判断标准及风险防范三方面进行解析:
一、法律依据
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,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,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,应认定借贷合同无效。企业间若无金融许可证而常态化从事借贷业务,即构成非法金融活动,违反金融监管秩序。
二、判断标准
认定“以借贷为常业”需综合考量:1. 借贷频率及规模,如长期、多次向不同企业出借资金;2. 营利性特征,如约定过高利息且为主要收入来源;3. 业务專注度,若企业主营业务异化为资金融通,即可能被认定为职业放贷人。
三、风险与建议
合同无效后,借款人仅需返还本金,高额利息不受保护。企业应避免将借贷作为常业,若需资金周转,应通过合法渠道如银行信贷、合规保理或融资租赁。财务咨询机构在服务企业时,需提示客户区分临时互助与职业放贷的法律边界,协助设计合规融资方案。
企业间借贷应秉持临时性、互助性原则,以规避法律风险,保障经营安全。